肾病
肾病,肾脏的各种病证。中医认为是由外邪侵袭,或劳欲过度,久病耗伤精气等所致。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脉经》卷六:“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
《太平圣惠方·肾脏论》:“若肾虚则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胫小弱,多恶风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气,骨节烦疼,脐腹结痛,面色黧黑,两耳虚鸣,肌骨干枯,小便滑数,诊其脉浮细而数者,是肾虚之候也。”“若实则阳气盛,若阳气盛则生热,热则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作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诊其脉浮紧者,是肾实之候也。”肾之本病,为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滞,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标病,为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见《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治宜根据辨证,相应采用补肾填精。滋阴温阳,补肾纳气、通阳行水等法。
肾病早期症状
腰膝酸软—肾衰竭早期症状中最早的表现
面色泛黄—早期肾衰竭患者由于肾性贫血招致
浮肿乏力—早期肾衰竭最直观的症状
尿液变红,泡沫多—由于肾脏功用减退招致的症状
如果上述症状不注意,随着渐进性的发展,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几率会很大。
慢肾衰早期症状
贫血 乏力
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同时又因食欲减退导致造血原料摄入不足从而加重贫血。
高血压
高血压和肾脏病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元凶,两者常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儿童出现高血压者更应排查是否合并慢性肾衰竭。
尿毒症是肾功能损害的最严重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自身的肾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的终末阶段,肾脏的三大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尿毒症。
治疗
中医在治疗肾病上主要从慢、调、治、固这个四个方面着手。在使用的药材方面。也是以植物中药为主,避免了动物中药,尤其是毒性比较大的蜈蚣、蝎子等。因为肾病的患者肾脏功能就会比较差,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药性比较温和的药物,避免对患者的肾脏产生更大的伤害。
中药在活血散瘀、清热解毒治疗的基础上,又不会破坏患者的食欲,从跟本治疗肾病。尤其适合免疫力比较低,身体条件比较差的小孩子和老年人患者。
预防
保持规律生活,规律生活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奢望的生活,因为当下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工作压力等等原因,好多人都会熬夜,长期熬夜身心得不到有效的休息与放松,可造成免疫力下降,如果再受到外界抗原刺激,就容易出现肾功能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应劳逸结合,定时作息,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畅。
预防肾脏病的主要措施,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锻炼身体的方式有多种,散步、长跑、跳舞、登山、划船、武术、气功、太极拳等,皆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细菌病毒后免疫反应性损害的发生。肾病的发生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常以外受风寒、风热、风湿、湿热、热毒之邪为始因。
发现病情不可拖应早治,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有发生肾炎的可能。因此,有病早治非常必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下阴的清洁,勤换衣裤,可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的通畅,定时排便,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都是引起肾损伤危险性疾病。
慎用肾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以及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四环素、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先素2号等抗生素,均有一定肾毒性,或容易引起肾损害,所以尽量不用。
精神乐观,有肾炎病先天素质的人,应警惕肾炎的发生,但也不能悲观,而应该消除对疾病的恐慌心理,从父母亲人的病情发展中汲取教训,积极预防。
预防肾病尿毒症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情保持乐观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活中和工作上的压力要学会及时的排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身体免疫力,避免患者发生疾病的概率。